| |||||||||||||||||||||||||||||
後現代的認同政治 | |||||||||||||||||||||||||||||
|
| ||||||||||||||||||||||||||||
適用對象: 主要適用於政治研究者參考研修。 | |||||||||||||||||||||||||||||
本書特色: 認同政治在晚近──尤其是新社會運動興起之後,已成了很重要且又時髦的課題,它不僅具有理論的意義,更具有現實的意義。然而,認同政治必須放在後現代的脈絡中來看,才能顯現其底蘊。蓋認同問題乃是「做為一種政治的後現代」主要的關切所在。易言之,後現代的政治問題不啻就是認同問題。認同問題其實也就是文化政治的問題,有鑑於此,本書在分析手法上,乃以國內外有關的諸如小說、新詩、電影等文化產品做為舉證討論的例子,以檢視其隱含的認同及認同政治的意義;也對現代政治及其認同,以及後現代的認同與認同的類型,做了全面的爬梳與論述。
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強調的是差異政治的原則與策略,並主張認同係來自論述的形塑和限制,亦即「無論述,即無認同」,而落實於實際政治層面,則顯現在新社會運作身上,藉由召喚、出場和構連,形成自成特色的後現代認同政治。後現代認同政治的出現,日益重要之際,亦影響了原有的政治景觀,此即宏觀政治的沒落和微觀政治的勃興;而勃興的微觀政治即日常生活的政治,更對政治學的研究起了重大的影響,其一乃政治的範圍要重新劃界,其二係原有伊斯頓、拉斯威爾等人所下的「政治」定義,必須重新改寫。這或許就是政治研究的「第三波」革命。 | |||||||||||||||||||||||||||||
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政治理論的基礎 第二節 後現代及認同的涵義 一、後現代的涵義 二、認同的涵義 三、認同政治的涵義 第三節 相關著作的回顧 第四節 認同問題與文化政治 第二章 現代政治及其認同危機 第一節 當代政治的定義 第二節 現代政治及其認同觀 一、現代政治的特徵 二、現代政治的理念 三、現代政治的認同 第三節 現代政治的危機 第四節 現代認同的危機 第三章 後現代的自我及認同 第一節 後現代自我及認同的源由 一、東歐解體的衝擊 二、全球化的影響 三、多元化社會的促進 第二節 後現代自我及認同的理論 一、從黑格爾、馬克思到尼采與海德格 二、精神分析理論 三、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語言學 四、傅柯的後現代主體理論 五、女性主義的批判性理論 第三節 後現代自我及認同的特徵 一、百變瑪丹娜 二、多元與分裂的認同 三、建構主義的認同 四、反本質主義的認同 第四章 後現代認同的類型 第一節 消費的認同 第二節 虛擬的認同 第三節 飄零的認同 第四節 後殖民的認同 第五章 後現代認同的差異政治 第一節 認同與差異政治的辯證 第二節 差異的涵義 一、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 二、巴赫汀的語言學理論 三、文化人類學理論 四、精神分析學理論 第三節 差異政治的排除 第四節 差異政治的他者 第六章 後現代認同的論述 第一節 論述的意義 一、論述與意識形態 二、論述與語言 三、論述與論述形構 四、論述與意義建構 第二節 論述與權力 一、從意識形態到文化霸權 二、權力的壓制性與反抗性 第三節 論述的作用 一、排除的程序 二、萃化的原則 三、方法論的原則 第四節 文化政治的論述 第七章 後現代認同的運動政治 第一節 新社會運動的意義 一、新舊運動政治之別 二、新社會運動的特性 第二節 新社會運動的理論依據 一、後福特主義 二、拉克勞和穆芙的激進民主理論 三、傅柯的泛權力理論 第三節 新社會運動的行動策略 一、召喚 二、出場 三、構連 第四節 新社會運動的實踐 一、五一八大遊行及其啟示 二、運動的象徵符象 第八章 後現代認同政治的批判 第一節 後現代認同的批判 第二節 差異政治的批判 第三節 認同論述的批判 第四節 新社會運動的批判 第五節 肯定論的後現代認同 一、「關係性」的認同分析途徑 二、形象互動論的「社會我」及社群主義的「社群」 三、建構主義的本質主義認同 第九章 結 論 第一節 政治景觀的變遷 一、宏觀政治的結束 二、微觀政治的勃興 第二節 政治定義的重探 第三節 政治研究的更新 一、政治研究範圍的重劃 二、政治研究方法的變革 三、政治學的新版圖 參考書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