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馬克思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 Karl Marx's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Systems | |||||||||||||||||||||||||||||
|
| ||||||||||||||||||||||||||||
適用對象: 主要適用於大學相關科系教科書及相關領域研究者的參考書。 | |||||||||||||||||||||||||||||
本書特色: 本畫為作者「全球化與當代社會思維系列」兩部曲的第一部。在日益全球化擴散的資本主義經濟邏輯下,當代社會由馬克思的「生產型社會」逐漸轉變為「消費型社會」。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皆注重對於「消費社會」的研究,但是鮮有深入「生產型社會」的解析。本書著力於描摹當代社會學主要的泉源:馬克思的理論,以《資本論》及其他著作為本,對於社會學理論與當代社會制度進行探討,解構「生產型社會」的理論邏輯,以動態的「典範」觀點,融合結構主義與人道主義在詮釋馬克思理論的差異,並批判比較關於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與發展;進而為第二部曲「全球化與坤卦社會的完成」-消費社會與其未來的研究做準備。 | |||||||||||||||||||||||||||||
章節目錄: 第一章 時間、歷史和馬克思 第一節 時間、歷史時間與自然時間 一、歷史/自然的對立與關連 二、時間簡史的社會意義 三、自然時間,歷史時間與馬克思 第二節 演化、方法和若干古典社會學理論 一、寇舍列指出的歷史時間範型 二、孔德、涂爾幹和馬克思的演化概念與方法 三、原始/文明二分的線性演化社會學理論 第三節 社會學理論的時間類型和馬克思理論 一、孔德、涂爾幹的線性時間表示 二、巴烈圖和齊穆爾的循環時間表示 三、馬克思的螺旋時間及其理論:三個面向說明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馬克思典範:朝向社會世界的具體把握 第一節 整體、辯證法和時間與歷史的螺旋發展形式 一、螺旋時間/辯證法和馬克思人類學式目的論 二、整體的雙重意涵:社會及階段 三、馬克思典範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典範的三元層次:經濟先行的整體觀 一、社會/階級整體的三元層次內容 二、經濟先行的理論基礎 三、馬克思的社會發展與循環結構分析 第三節 一個當代實例,典範的社會運動面向平行比較:政治過程論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典範的經濟社會學 第一節 馬克思論價值及諸家學派言說 一、亞當.史密斯、古典/新古典經濟學,以及馬克思對使用/交換價值的看法 二、勞動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和貨幣資本 三、剩餘價值、轉形問題和資本主義剝削 第二節 馬克思經濟社會學的爭議與發展 一、「轉形問題」的詮釋類型--價值、價格和分配 二、再生產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三、擴大再生產的邏輯與雙重理論意義 四、危機、市場、世界資本和異化勞動的整體思考--羅莎.盧森堡的架構出發 第三節 變化社會中的勞動價值意義--作為馬克思典範一部分的勞動價值學說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典範的印證或崩潰--當代社會制度的考察 第一節 支配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世界圖像 一、時空架構整體和經濟企業的變動:全球化 二、新型所有權及生產方式的變態:壟斷資本 三、階段、消費社會和大眾文化的未來:疏離 第二節 馬克思理論和現代的經濟與會 一、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凱因斯與馬克思 二、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當代風貌--福利國家、短缺經濟和它們的基本問題 三、當代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分析 第三節 社會主義的經濟改革(市場社會主義)和「第三條路」思潮探討 本章小結 表目錄 表1-1 社會學理論的時間類型(理念型) 表2-1 馬克思典範和政治過程論的社會運動理論比較 表3-1 馬克思的商品流通和市場,經濟社會特質的看法 表3-2 馬克思和古典/新古典學派價值及理論扼要比較 表3-3 馬克思「轉形問題」進一步說明 表3-4 「轉形問題」的詮釋類型 表3-5 簡單再生產的基本表式 表4-1 現代資本型態的變形及其經濟社會意義比較 表4-2 德國、瑞典與美國的工業與後工業社會的產業、就業、職業群的年增率變化的比較 表4-3 凱因斯/馬克思基本經濟語言的意涵比較 圖目錄 圖1-1 螺旋時間類型的馬克思理論意義 圖2-1 生產力、生產關係和階級的形構圖 圖2-2 傳統的上/下層建築和內在關係與辯證關係 圖2-3 馬克思典範的三元層次圖解 圖2-4 馬克思典範的社會發展圖式 圖2-5 馬克思典範的社會循環(螺旋)圖式 圖2-6 社會運動發生的政治過程模型 圖2-7 運動發展/失敗的政治過程模型 圖3-1 馬克思論商品貨幣經濟價值形成之變化 圖3-2 馬克思「轉形問題」的因果邏輯圖解 圖3-3 斯拉法工資和利潤率問的關係圖 圖3-4 馬克思和斯拉法對於轉形問題約立論差別 圖3-5 羅莎.盧森堡的世界市場(world market)圖式 圖3-6 生產過程中的異化勞動(主/客顛倒)圖式 圖3-7 資本主義經濟社會和馬克思典範的關係圖 圖3-8 資本主義社會與前資本主義社會(古代/封建)的勞動價值典範位置比較 圖4-1 美國1860-1980年的景氣循環(經濟危機)圖 圖4-2 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與企業成長路徑圖 圖4-3 銀行信用制度的轉變與社會形構 圖4-4 當代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階段關係及其矛盾 圖4-5 古典學派和凱因斯總合供給線(AS)的比較 圖4-6 馬克思/凱因斯的經濟危機理論關係圖 圖4-7 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及凱因斯的有效需求理論關於階級、分配和均衡之圖解 圖4-8 壟斷資本主義下的福利國家及其修補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職能圖 圖4-9 社會主義制度的「短缺經濟」流程圖 圖4-10 軟性預算約束圖式 圖4-11 奧塔.齊克的未來經濟制度概圖(第三條路) | |||||||||||||||||||||||||||||
|